第七屆園博會設計師展園--臺灣原民園設計
設計主題:原民園
設計師:王小?、何友鋒
單位:臺灣朝陽科技大學、何友鋒建筑師事務所
中國風景園林網訊 2009年2月,第七屆園博會組委會通過中國風景園林網向全國公開征集園博園國際展區(qū)設計師園8個展園的設計方案,截止到2月底,共收到49份設計方案。經過嚴格評選,共評優(yōu)勝獎8名、優(yōu)秀獎8名和鼓勵獎10名。本文重點介紹優(yōu)勝獎“臺灣原民園”設計方案。
由臺灣朝陽科技大學都市計劃及景觀建筑系、何友鋒建筑師事務所設計師王小?、何友鋒設計的“臺灣原民園”以一山一水的有機結合成為園區(qū)核心焦點,透過傳統(tǒng)園林和現(xiàn)代科技整合的設計技巧,展現(xiàn)時空交疊、生態(tài)科技的多元功能。
臺灣原民園(圓明園) 設計說明
一、基地概述(U-2)
設計師展園(以下簡稱展園),位于第七屆中國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以下簡稱園博園)西北角。北面以現(xiàn)有丘陵為背景,東面與園博園中的國際展園相鄰,并有6m寬的園道與之連結。西側為園博園次要出入口及停車場,南面為中央湖區(qū),以濱湖大基地位置圖道相隔。本設計園區(qū)(以下簡稱本園),位于展園北側U-2,東西側分別與U-1、U-2 相鄰,南接6m寬的園道。本園東西寬25m,西北長35m,總面積約875m2。地形由西南朝東北微升,土壤以褐土為主。
本園位居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季風氣候的濟南市。氣候為春季多乾旱、夏季炎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少雨雪,可謂四季分明,各有千秋。年均光照充足,降雨量不高,且多集中于6、7、8月份,因此,中央大湖成了本園重要的水資源,目前已規(guī)劃管線通連至本園。由于目前園區(qū)基礎整地多已完成,故無任何植物。未來園博園建成后,多樣豐富的樹種和生物棲地,將成為本園重要的生態(tài)基底。
二、概念形成:一山、一水、十四族,一心、一軸、四季頌
臺灣素有「美麗寶島」之稱,其風景名勝又以阿里山和日月潭遠近馳名,原住民的文化內涵和特質,則是臺灣特有的文化之一。因此,設計師將在北國濟南風土和園博園總體環(huán)境的基礎上,建構一個具有節(jié)能、生態(tài)、人文、美學、休閑、游憩、教育等多元功能的南國景園。
阿里山位于臺灣嘉義縣東北部,由十八座大山組成,屬于玉山山脈的支脈。主峰塔山海拔2600 多公尺,東面鄰臺灣最高峰玉山。相傳250 多年前,達邦有位酋長名阿巴里,英勇善獵,只身翻山越嶺來此打獵,滿載而歸,此后常帶族人來此,收獲甚豐,族人十分敬仰他,便以其名命名此山。阿里山生態(tài)多樣,因地形之故,一天之中可自山腳至山頂,遍覽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的豐富林相。而臺灣特有鳥種-帝雉為臺灣雉科中海拔分布最高者,僅阿里山可見。常在濃霧或下雨前后,于步道兩旁或林緣地帶覓食,因而有「霧中王者」之稱。
日月潭位于臺灣中部南投縣魚池鄉(xiāng),是臺灣最大的淡水湖泊,以不規(guī)則的菱形日潭與其西側細長弧形的月潭而得名。日月潭的邵族稱為zintun,可能是日月潭最早的稱呼。其山水交融,氤氳水氣和層次分明的山景變化,渾然天成;詩畫般的意境,造就日月潭宛如圖畫山水。1999年9月21日,臺灣發(fā)生芮氏規(guī)模7.3級的大地震,震央位于日月潭西偏南方9.2公里處,日月潭也因而遭受重創(chuàng),經過多年的修復和重建,如今已恢復原貌。
原住民文化象征著自古以來先民智慧和知識的積累,亦是臺灣原始文化存在的標竿。臺灣原住民來自南方海島馬來亞波里尼西亞系統(tǒng),分布于臺灣本島各地山區(qū)、平原及濱海地區(qū)。目前已經正式承認的有十四族,其表現(xiàn)在文化上的多樣性,幾乎相當程度地代表了人類文化變異的全部領域。各族傳統(tǒng)社會制度不盡相同,宗教信仰和習俗迥異,尤其藝術造詣各具特色,無論服飾、編織、陶藝、刺繡、音樂、雕刻、舞蹈等,在在反映其獨特風格。多彩多姿的圖案和設計,也成為臺灣重要文化資產特色。傳統(tǒng)上對自然的敏銳和尊崇,使得原住民堅持「取之自然、用之自然、回歸自然」的人生哲學和生活態(tài)度。其利用大地瑰寶,創(chuàng)造出許多因地制宜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因應而生的各種器具和生活方式,亦是當今都市發(fā)展造成全球暖化,威脅人類生存之際,吾人所應學習的價值所在。
本園以一山一水的有機結合成為園區(qū)核心焦點,透過傳統(tǒng)園林和現(xiàn)代科技整合的設計技巧,展現(xiàn)時空交疊、生態(tài)科技的多元功能。十四支代表臺灣原住民圖騰列柱,揮灑出一道園區(qū)的軸線,穿越變幻無窮的時空。四周反映濟南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季節(jié)分明的景觀風貌,譜出一首美麗的四季頌。
一趟寶島之旅,就此展開...
設計原則
動態(tài)的空間布局
交織的時序變化
強烈的在地風格
深度的文化意涵
節(jié)能的生態(tài)設計
構想說明
空間布局
以開闊的廣場和臺灣原住民的圖騰地面,鋪陳出迎賓之意。微降的地形,隨著流動的空間,緩緩踏進輪轉的四季,彷佛走入夢里乾坤。
地形由園區(qū)入口向中央主題區(qū)緩緩下降約1.2米,維持一個舒適的步行坡道。叢花襯托的列樹,導引游客入園,并適度垂直分割入口空間,使之由寬而窄,而至中央主景區(qū),豁然開朗。地面鋪裝圖騰圖案,娓娓訴說著原住民的傳統(tǒng)文化特質。
主題意象
主題山水,象征臺灣的阿里山和日月潭。山是山、水是水,山水結合,居于園中,聚氣于山水間。山壁縷雕阿里山帝雉,照日倒影入池。池底刻畫日月潭魚群,游人俯視其中,賞盡寶島自然生態(tài)風華。
空間桁架的抽象山形,將科技與自然作了適度的融合,使阿里山以全新的面貌呈現(xiàn)。北面斜壁中縷空的「霧中王者」,俯視全園,象征我人對生態(tài)保育的重視。地面光影隨著一天中的日照變化移動,彷佛與來訪游人嬉戲。水底鑲著悠游自在的日月潭魚群,供游客細細玩味。
時序輪轉
四時花木,象征花開春暖、炎炎夏日、楓紅秋山、靄靄冬雪。悠游其間,宛如人間仙境。植材主要選自符合濟南風土氣候的原生樹種,或已馴化的外來植物;既要具有視覺美感,又須具有誘蝶誘鳥的生態(tài)功能。運用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的復層種植以及花葉顏色,呈現(xiàn)四季變化,如:五彩繽紛的春、綠意盎然的夏、蕭瑟橘黃的秋、淡雅雪白的冬;在大片流動綠色草坡的襯托下,猶如聆聽維爾第的「四季」饗宴。
視覺軸線
象征十四族臺灣原住民的圖騰列柱,形成園區(qū)視覺軸線。由園區(qū)入口依勢而降,象征原住民由山居至濱海的生活環(huán)境,并展現(xiàn)原住民以大自然為尊,與天地為伍、道法自然的天性。
4米高的列柱,順應地形等距豎立于花叢、草坡或廣場。柱頭設有節(jié)能燈具,柱身雕有原住民代表性圖騰,使十四支列柱,白天作為形象雕塑,夜晚照亮園區(qū)夜空,形成日夜不同的氛圍,無論由園區(qū)何處來看,游客均能觀賞到或隱或現(xiàn)的原住民圖騰。宛如中國繪畫中留白的草坡上,不經意地散置著原住民傳統(tǒng)的生活器具,給人帶來意外的驚喜!園區(qū)起伏的地形,與展園北側的濟南山勢相互輝映。
節(jié)能永續(xù) 綠色生態(tài)
園博園大湖、涵養(yǎng)水源,調節(jié)園區(qū)春乾夏雨、冬寒少雪的微氣候。本園水系與園博園大湖整體規(guī)劃,形成一個完整的水文體系。
全園資材,環(huán)保優(yōu)先,并符合國際綠色標章規(guī)范。工程建設,生態(tài)為上,垃圾回收,分類處理,再行利用。
相關文章:
第七屆園博會設計師展園獲獎名單公布 (附作品賞析)
編輯:jojo